(本报首席记者 沈墨)2025年7月,苏州河静安段的水上巴士缓缓驶向昆山方向。这条曾分隔上海与江苏的河道,如今成为连接两地的文化走廊。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监测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沪苏文化合作项目达137个,双城文旅消费人次同比增长62%,"半小时文化圈"正在重塑这片土地的空间叙事。
■ 地标一:青浦金泽的"长三角书房"
在沪苏交界处的金泽古镇,由废弃粮仓改造的"长三角联合图书馆"里,上海读者正在借阅苏州图书馆的珍贵古籍。特别的是,通过区块链技术,两地读者可同步查阅1920年代沪宁铁路建设档案。"我们拆掉的是行政围墙,留住的是文化血脉",馆长吴敏说。这个跨界文化空间每月举办沪苏作家对话,已促成23个合作出版项目。
上海龙凤419杨浦 ■ 地标二:昆山花桥的"戏剧飞地"
地铁11号线花桥站旁,由上海戏剧学院与昆山联合运营的"双城剧场"正在上演改编自《海上花列传》的沉浸式戏剧。观众手持"沪苏通票",可在观剧后乘坐专线巴士前往上海张园参观故事原型地。"这不是简单的剧目巡演,而是创造文化连续性",艺术总监周渝民介绍。该剧场孵化的7部作品已列入"长三角文艺精品工程"。
上海私人品茶 ■ 地标三:嘉定安亭的"汽车诗歌馆"
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与太仓交界处,由上汽旧厂房改造的"动能艺术中心"展示着特殊藏品——用汽车零部件创作的俳句装置。日本艺术家山本耕一将发动机活塞改造成活字印刷模组,游客可亲手拓印沪苏方言诗歌。"金属与文字的结合,正是这片土地工业文明与人文精神的隐喻",策展人李丹青解释道。
上海娱乐联盟 (区域观察:从朱家角的"长三角非遗集市"到虹桥商务区的"江南文化数字馆",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形成"文化共栖"生态。2025年《长三角文化发展蓝皮书》指出,这种基于历史渊源又超越地理界限的创新实践,正在书写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范式——既保持"各美其美"的个性,又成就"美美与共"的格局。)